中国工会与理论创新——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视角

来源:创联天下      时间:2018-5-2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注重加强理论建设是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一部中国工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会理论创新史。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会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为指引,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艰苦探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理论,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理论创新的动因: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

中国工会之所以高度重视理论创新,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理论对具体工作经验的升华作用外,更在于中国工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工会的独特性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工会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客观上要求工会必须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用鲜活的理论指导火热的实践。

与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同步。中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中国工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工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没有一种固定和静止的理论会永远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现实。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中国工会始终紧跟党的步伐,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工会理论创新也向前推进一步,确保党的理论在工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工会的独特性质决定。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在工会的产生、性质、地位、职能、组织体制等方面,中国工会与西方工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显著的不同。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工人运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政治性、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工会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坚持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的统一,按照“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协调解决劳动关系矛盾和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国工会的维权宗旨、维权理念、维权方法、组织体制等与西方工会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在如何开展工作方面,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参考,必须进行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原始创新。

庞大组织体系的内在要求。目前,全国共有基层工会组织282.5万个,覆盖单位667.8万个,全国工会会员3.02亿人,其中农民工会员1.4亿人。全国基层以上工会组织8.4万个,其中省级工会36个、市级工会333个、县级工会2850个、乡镇(街道)工会组织29910个。工会服务的全国职工总数为39125万人。中国工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服务的职工、会员数以亿计,如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庞大的组织体系,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注定行不稳、走不远。

经济社会急速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十分迅猛,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路程。经济发展速度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工人阶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主力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关理论的跟进指导。同时,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渐进出现的问题,在中国却在40年的时间里集中释放。比如,未富先老的问题、劳资冲突的问题、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的问题等,加之在这一过程中,亿万职工的需求多样多变,对中国工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缺乏理论思维、创新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推动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

理论创新的路径:问题驱动-实践创造-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生产链”催生了工会理论

任何创新的理论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横空出世的。实践创造是理论创新的源泉,问题导向又刺激和驱使着实践创造。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概括、提炼、升华,逐步明确提出来的,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双向互动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提出就极具典型性。它是工会理论创新的集大成者,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探索工会工作特点和规律、破解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挑战中形成的,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工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对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答,是实践探索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奋斗的成果,是工会理论创新的典范。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职工利益由国家政策调整,劳动者内部利益差距不大。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和劳动用工制度发生很大变化,职工群众之间的利益差距扩大。这些都给工会工作领域、对象、内容、方式等带来很大影响,对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工会从当时的情况出发,先后确立了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项社会职能,明确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等,这都是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工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是工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劳动关系深刻变动,职工队伍深刻变化。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相互交织的社会矛盾,给工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3000多万职工下岗失业,解决他们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工会面前;国有、集体企业数量迅速减少,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经济大量涌现,这些企业中大多数没有工会组织,非公企业工会工作成为一大薄弱环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新成员,农民工问题日益凸显;职工队伍内部也开始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劳动关系日益走向市场化、契约化、社会化、法制化、国际化,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增多,劳动关系矛盾易发、多发、频发;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打着维权旗号,别有用心地介入和炒作我工会事务和劳动关系矛盾,等等。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老路子走不通,采用西方工会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索,中国工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理论创新的实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理论具有解释现实、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功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每一次的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和执委会、主席团会等是确立工会重大创新理论,并使之成为全会共识的重要平台。通过大会,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形成全会的指导思想,有力推动着工会的工作实践。从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工会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轨迹。

40年来,中国工会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工会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40年。

——在改革开放开启阶段,通过理论创新,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要实现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历史性转折,首要问题是方针政策的转变。对此,中国工会给予高度重视,并从中国工会九大起在理论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最终使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正确工运方针得以确立,明确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党的十一大路线,团结、教育、吸引广大职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参加管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这一理论创新,为开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做好工会工作、发挥工会作用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时期工人阶级的有关理论,深刻阐述了一定要从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特点出发、一定要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一定要面向工厂面向工人,密切联系群众,反映职工的呼声和要求,真正成为“职工之家”的思想。而且,针对正确确立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广大职工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加强公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体系,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改革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城市工会工作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此同时,极富远见地提出了工会自身改革的相关理论,全面系统提出了工会改革的目标、原则、方向、实施步骤、主要内容,在理论上确认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仍然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工会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搞好两个维护,履行四项职能,通过理顺工会的外部关系,使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密切工会与群众的联系,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为中心环节,改革组织制度与活动方式,克服和防止行政化倾向,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切实把工会建设成为党领导的,独立自主、充分民主、职工信赖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理论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新路子。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会上下对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工会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一批理论创新成果。比较突出的有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理论,即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带动工会各项工作,推动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把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体思路是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新路子的产物。它抓住以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的《劳动法》颁布的机遇,把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作为工会贯彻实施《劳动法》、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进一步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从而在急剧变化的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中,更加明确了工会工作的方向。鲜明提出了“五突破一加强”理论,即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对帮扶特困职工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工作要有新的突破;坚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进一步理顺关系,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工作要有新的突破;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的工作要有新的突破;推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中都要有职工代表参加的工作要有新的突破;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改制企业工会组建步伐,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的工作要有新的突破;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认真解决工会领导机关的机构、机制、干部素质等方面不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突出问题。“五突破一加强”的中心思想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在企业的贯彻落实,进一步突出和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在这一历史时期,还提出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的理论,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四项社会职能的理论,工会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统一的“两个维护”理论,工会领导机关的宏观维护理论,坚持所有企业都要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集体合同理论,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理论,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理论,工会领导机关建设理论,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着党的工运事业创新发展,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新路子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新世纪新阶段,通过理论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工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主动顺应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的发展变化,以开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大调研为契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主动调整工会工作方针、思路、任务、重点,创新工会工作体制机制、途径载体、方式方法。在过去提出的突出工会维护职能基础上,又鲜明地提出了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全过程的思路,把履行维护基本职责具体化到“四维护”;确立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明确了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目标等,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基本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述了工会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即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坚持推动形成国际工运新秩序、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等。以上“八大坚持”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涵盖了关于工人阶级基本理论、工会基础理论、劳动关系理论、维权理论、工会建设理论和职工群众工作理论等诸多领域,成为一个逻辑严谨、密不可分的完整理论体系。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根本是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关键是坚持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这条道路是中国工会8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工会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使我们对工会运动普遍性规律的认识得到新的深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特殊性规律的把握得到新的升华,在中国工运史上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

——在新时代,通过理论创新,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建设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工会理论创新不断深化。明确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不断丰富这条道路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和明确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要靠工人阶级领导阶级作用和主力军作用的发挥;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要靠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的引领;凝聚和增强中国力量,要靠工人阶级博大胸怀和模范行动的感召,引导广大职工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鲜明提出了要坚持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提出了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法治为牵引,聚焦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扎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改革。提出了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助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业务活动、对外交往的管理,引导和监督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切实发挥工会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三大作用。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深化工会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即要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突出克服和防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这一问题导向,抓住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这个关键环节,把工会工作的发展基点放在创新这个力量源泉上,推动工会工作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步。

回眸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会坚持理论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展望新时代,中国工会也必将依靠理论创新走向未来,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新征程。


咨询 合作 电话 顶部